发布时间:2017-03-15
2017年2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文件对工程质量安全管理、优化建筑市场环境及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持续强化安全监管工作,坚守城市安全底线。
新型城市体系中,地下空间已成为非常宝贵的城市资源和重要的构成部分,比如地下商城、地下停车库、地铁、过江隧道、地下综合管廊、地下物流、石油粮食战略物资存储、地下人防工程等等。
l 安全事故发生概率较高
近年来,一些城市地下空间内水灾、火灾、坍塌以及爆炸等事件时有发生。如2016年4月21日,杭州市文二路学院路口突然坍塌出一个近20平米的大坑,原因是废弃雨水管道泄漏导致水土流失所致。2016年4月29日,上海虹桥国际机场1号航站楼地下空间改造工程施工过程中发生火灾,导致2死5伤。暴露出当前城市管理存在的短板,建议用更加精细化的管理,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
l 安全监管能力仍需提高
首先,从城市地下空间领域的立法来看,大多重视技术立法,而缺乏监管立法。其次,由于监管主体受自身政府机关或事业单位人员编制的限制,地下空间安全监管人员数量严重不足。此外,在 “互联网+”的背景下,利用信息化手段监管地下空间运营安全仅在少数地区的部分地下空间有应用,全国多数地区尚未建立信息化的监管监督机制。
l 安全之道:构建体系,凝聚专业
建立完善的地下空间运营安全监管法律法规体系,建立地下空间运营安全的监测与预警机制。
统一规划建设覆盖各专业的地下空间安全应急处置平台,实现“资源共享、统一调度、多方参与、社会联动”。
(1)应急处置,保障快速准确救援
充分运用原有的公共应急处置资源,结合原有119、120等应急救援呼叫号码,联动救援。
(2)维保监管,维保人员到位情况和维保质量的量化考核
(3)精准定位功能,在电子地图和实际位置的精准定位,提高处置的准确度
(4)统计分析功能,提供了安全风险监测和重点监管的依据
(5)结合BIM和物联网等新技术,展开实时安全监控和应急模拟分析,制定应急预案。
结语
城市地下空间再也不仅仅是“深挖洞、广积粮”的概念,未来将会建造更多、使用功能更便捷的地下设施。然而,由于地下空间具有封闭性强、地势低、地质环境复杂以及救援难度大等特点,都决定了安全是城市地下空间运营中的首要问题,更应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动态安全管理。提高地面之下的城市安全感永远在路上。
——上海顺凯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