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行业研究

行业研究

关于优化上海市工程渣土集转运及处置体系的政策研究(上)

发布时间:2017-03-15

前言

2010年,上海市人民政府第50号令颁布至今已实施了近6年时间,建筑垃圾的处置和管理中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浮现出来。发生在2016年6月下旬的上海12000吨建筑垃圾偷倒在苏州太湖西山岛事件,也反映出当前建筑渣土管理情况仍不容乐观。

   一、现状调查研究

 上海市是通过市、区两级管理体制来对每年申报总量近1亿吨的建设工程渣土进行管理。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是全市工程渣土管理的主管机关,下设废弃物管理处,负责全市工程渣土管理工作。

上海工程渣土的运输、处置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由建设工程施工单位自行负责建筑工程渣土的运输与处置。

 (一) 工程渣土源头管理基本情况

上海市区两级建管部门积极督促施工单位落实出土工地源头管理。2015年共进行日常检查12697次,开展联合执法1299次,出动人员29672人次,检查工地7740个次,检查车辆24639车次,共处罚案件2042件。同时,通过建设工程渣土综合监管服务平台,实现了“数据自动采集、措施自动生成、管理执法联动”的综合效应。


 11_meitu_18.jpg 12_meitu_19.jpg


图1 某工地工程渣土装载和车辆清洗

 (二)        工程渣土运输管理基本情况

上海工程渣土的运输采用市场化模式,由区县渣土管理部门牵头招标,落实工地渣土运输单位,费用由建设单位支付。

 (三)        运输作业单位与水上转运设施情况

截止2015年底统计数据,上海市共有渣土运输单位122家,所有3768辆渣土运输车辆;备案登记的泥浆运输单位有22家,运输车辆237辆;水上转运码头37座,运输船舶822艘。2015年,上海市建筑垃圾经水上中转量达6697万吨(占申报总量的67%)。

 (四)        工程渣土处置消纳基本情况

当前,上海市工程渣土处置方式主要有基础回填、低洼填平、场地标平、围海造地、绿化用土等5种方式。其中,低洼填平为主要处置方式,所占比例在73%左右,场地标平约占12%,围海造地约占5%,绿化用土约占3%,另通过堆山造景、再生利用等。

 

 二、问题剖析评判

 (一)  问题表现

 1、工程渣土源头管理薄弱

工程渣土车辆装载超载、车辆出工地未冲洗干净、无处置证车辆进工地违章运输、车容车况不完好仍运行等问题时有发生,工地视频监控形同虚设等等,工程渣土在工地源头的管理薄弱。

 2、工程渣土运输违规严重

工程渣土车辆在运输过程中,渣土水分滴漏、渣土裸露飞扬、作业噪声扰民等情况较为严重。作业车辆不规范、不达标,车辆不安规定运输路线违规运输,形成工程渣土运输扰民和影响交通等问题。

 3、工程渣土处置点散量小

上海处置工程渣土的消纳点规模普遍存在容量小、运距长,且不固定的情况。目前处置消纳点的平均消纳能力为9.3万吨/个,运输平均距离已经达到50公里左右。

 4、工程渣土结算、定价机制有待完善

现行工程渣土结算机制,由承运单位收取全部运输费和处置费,工程渣土管理部门对卸点处置场所无法进行监管,而定车定价机制也容易导致小范围市场垄断。有资质的运输企业少,黑车黑船非法经营的多。

 (二)      原因分析

上述这些问题的存在对本市工程建设形象、工程管理水平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部门缺乏与市场有机结合的工程渣土管理体系

长期以来,政府管理部门对工程渣土的城市废弃物属性与资源性认识不足,在政策、规划、资金、综合利用等方面的重视和投入严重不足。

 2、建设单位缺乏严格的工程渣土管理机制

建设单位往往以将渣土运出工地,降低渣土运输处置成本等为指导,因此对车辆标准、装载指标、滴漏噪声等社会化问题重视不足。

 3、处置单位缺乏规模化的工程渣土处置场和综合利用方法

目前上海几百个工程渣土临时堆点缺乏统一规划、规模处置的工程渣土处置场,是工程渣土管理一系列问题产生的根源。供需信息不对称、工程渣土的综合利用率低下,渣土资源浪费严重。

 4、运输企业缺乏规模化工程渣土规范管理

工程渣土运输经营入行门槛低,渣土运输企业的规模小,安全、文明管理不符合规范,资源浪费严重、处置效率低下。


  • 总机:021-54000878
  • 邮箱:jsxhsh@sina.com
  • 地址:徐汇区大木桥路588号4楼(近零陵路)
  • 传真:021-54000870
  • 邮编:200032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